欢迎访问汽车百科网

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包括

频道:汽车知识 日期: 浏览:1251

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红旗渠精神,以及红旗渠精神包括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。

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包括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红旗渠精神包括

红旗渠精神包括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。

红旗渠精神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。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,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,苦战10个春秋,仅仅靠着一锤,一铲,两只手,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。

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包括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这十六个字是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。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,以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为核心,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。

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,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。今天的红旗渠,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,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。

林州贡献

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能工巧匠,为改革开放后林州儿女出太行搞建筑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过年回家人们用从外面赚来的钱建设自己的家乡,逐步使贫穷的林州变得富有,林州小城也逐步扩建,为林州逐步实现城市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现在凭借红旗渠的金字招牌,林州旅游业也搞得红红火火,林州经济逐步实现着向低碳经济方向的转变。总结起来就是“战太行-出太行-富太行-美太行”。

林州人都称自己是红旗渠的儿女,他们朴素、勤俭、大方、勇敢、热情,正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,到处唱响着红旗渠的精神: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,团结勇敢、无私奉献。英雄的林州人民一定会再创佳绩。

红旗渠精神是

红旗渠精神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,它的内涵是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。红旗渠,位于河南省林州市,国家5A级旅游景区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有“人工天河”之称。

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,以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为核心,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,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,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。

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,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,总干渠墙高4.3米,宽8米,长70.6公里,设计加大流量23秒/立方米。

红旗渠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,架设151座渡槽,开凿211个隧洞,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,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,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.6公里。

富有当代特色的红旗渠精神是是什么

红旗渠精神:“自力更生,艰苦创业,团结协作,无私奉献”新红旗渠精神:10月16日,当新华社长篇通讯《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——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》播发后,红旗渠精神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,激荡人们的心胸。文章对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概括、提炼和阐释,在中原大地引发了广泛共鸣和回响。河南各界人士表示,红旗渠精神经反复锤炼、丰富发展,越来越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;如何传递好精神火把、永葆理想“蓝光”,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一个紧迫课题,由此重新推出了新的红旗渠精神,即:难而不惧,富而不惑,自强不已,奋斗不息。

红旗渠精神的内涵

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。

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在开山建渠中形成的伟大精神,河南省林县是一个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地区,为解决水的问题,县委把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水源丰富的浊漳河,1960年3月,引漳入林工程被正式命名为红旗渠,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,历时10年,红旗渠全线竣工,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,形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。

这种精神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,是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的,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,以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为核心,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,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,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。

红旗渠精神的意义

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,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,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,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、战斗力、创造力,巩固党的执政基础,提高党的执政水平,确保党和国家永不变质,有利于教育广大党员、干部和人民群众继承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。

弘扬红旗渠精神,就是要坚持两个务必,端正党风政风,在成绩面前,党员应该继续保持谦虚谨慎、不骄不躁的作风,应该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,我们今天要发扬红旗渠精神,就是要牢记其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核心内容,坚决反对铺张浪费、骄奢淫逸的享乐作风,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蓬勃朝气、昂扬锐气、浩然正气。

红旗渠精神内容是什么

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,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。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,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,苦战10个春秋,仅仅靠着一锤,一铲,两只手,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。

红旗渠精神经反复锤炼、丰富发展,越来越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;如何传递好精神火把、永葆理想“蓝光”,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一个紧迫课题,由此重新推出了新的红旗渠精神,即:难而不惧,富而不惑,自强不已,奋斗不息。

相关内容:

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,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,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;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、战斗力、创造力,巩固党的执政基础,提高党的执政水平,确保党和国家永不变质。

有利于教育广大党员、干部和人民群众继承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;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,为西部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
弘扬红旗渠精神,就是要坚持两个务必,端正党风政风。在成绩面前,党员应该继续保持谦虚谨慎、不骄不躁的作风,应该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。

我们今天要发扬红旗渠精神,就是要牢记其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核心内容,坚决反对铺张浪费、骄奢淫逸的享乐作风,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蓬勃朝气、昂扬锐气、浩然正气。

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

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

为了人民,依靠人民,敢想敢干,实事求是,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团结协作,无私奉献,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质所在。以下是关于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!

上世纪60年代,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以“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的万丈豪情,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,用十年之功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中修建了一条“人工天河”红旗渠。红旗渠的建成,圆了林县人千百年来的盼水梦,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,红旗渠被林县人民亲切地称为“生命渠”、“幸福渠”。

红旗渠,不仅仅为林县人民带来了“一渠水、一渠粮”,打开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,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工程本身。红旗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变革实践,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,是述说党和人民图存发展、追梦圆梦的中国故事。修渠过程中孕育出的红旗渠精神,不仅早已浸润在林县人的血液里,成为了一方民风,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成为我们党和国家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
一、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一切为了群众、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

红旗渠的修建,本身就是一切为了群众,一切依靠群众,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的过程。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和担当,没有群众的期盼和创造,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;没有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,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。

修建红旗渠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信念。林县缺水的历史令人悚然。翻开林县老县志,满眼都是干旱、大旱、禾枯、绝收、十室九空、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。1954年,杨贵同志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,他挨着村子调研,发现群众因为缺水,打不上粮食吃不饱肚子不说,还普遍患有皮肤病、大脖子病和食道癌等多种地方病。好多地方穷得本村的姑娘往外跑,外面的姑娘不进来,最后都快断子绝孙了,政府不得不想办法从无锡的儿童福利院里调来400多个孤儿分配给各家各户。杨贵同志的心里异常难过,他问自己:共产党人干革命是为了什么,怎么革命胜利了,这里的群众还是这么穷?他当时就下了决心,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,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了不可。杨贵同志多次深入山区,既了解各地严重缺水的状况,又总结群众因地制宜创造的新鲜经验,逐步形成了劈开太行、“引漳入林”的思路。当时,上级没有要求去干这个工程,林县县委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做“太平官”、“平安官”。可是经过深入讨论和科学论证,他们毅然决定修建红旗渠。几十年之后,杨贵同志曾对一名记者感慨道:“我们当时要是稍稍有点私心杂念,渠绝对修不成。太平官好当啊!但是当时大家没有一点想靠这个当官的意思。群众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,是缺水,那就修渠。”无私才能无畏,林县县委牢记党的宗旨,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,去开辟这条千里长渠。

建成红旗渠的成就依赖于人民群众的苦干和实干。为了将县委“引漳入林”的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,杨贵同志又带着县委一班人调查研究,听取群众意见。当群众听说要修建引漳入林工程时,纷纷表示,县委的想法代表了群众的心声,宁愿跟着县委的同志们苦干,也不愿再受老天爷摆布!1960年2月10日,林县县委、县“引漳入林”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动员令。动员令发出后的第一天,正好是1960年的元宵节,四万修渠大军开进莽莽太行,“立下愚公移山志,誓把河山重安排”。修建红旗渠历时十年,发动民工30万人,林县当时共有55万人,除去老人和孩子,能上工的全都上工了。他们逢山凿洞,遇沟架桥,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。广大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:人民群众是修建红旗渠的真正功臣。

二、红旗渠精神蕴含着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

红旗渠在修建过程中,从设想、勘察、决策到修建,无不体现了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。没有这两者的辩证统一,红旗渠既不敢想,更建不成。

实事求是,顶住浮夸风,为红旗渠建设储备下最基本的粮食供应。修建红旗渠,是林县县委在1959年底作出的决定。1958年大跃进,浮夸风比较严重,有些地方虚报产量,但林县县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,不虚报、不瞒报。1958年夏收后的小麦产量汇报会上,无论上级如何施压,杨贵同志始终坚持林县亩产小麦114斤。结果有些县的粮食因领导的虚夸被征走了,林县除安排好群众的口粮,各生产队还留有储备粮。1960年全国闹粮荒,但是林县因前几年县委敢于说实话,还积累了3000多万斤储备粮。所以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林县不仅没饿死一个人,还敢向穷山恶岭全面开战。

解放思想,深入考察寻找水源。最初,林县县委并没有考虑从山西的漳河引水。因为林县境内有四条河流,县委当时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河里的水、挖掘地下的水、蓄住天上的水,就能彻底结束林县缺水的历史。所以一开始打了很多旱井,从1955年起还相继修建了抗日渠、天桥渠、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。但1959年一场大旱让这些水利设施形同虚设,流经林县的几条河流全部断流,这才逼着大家去找水。 1959年6月,林县派出3个调查组顺着漳河、淇河和淅河逆流而上,寻找新的水源。调查发现,淇河和淅河均为季节性河流,而漳河最大流量达7000立方米每秒,常年流量30立方米每秒,即使枯水季节也不少于10立方米每秒。正是这次调研发现了漳河是可靠水源,为红旗渠成功修建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敢于担当,勇于发现问题、修正错误。工程启动之初,林县县委提出了“大战80天,引来漳河水”的目标,认为组织7万群众,每人修建长1米、宽8米、高4.3米的渠道,80天便可完成70多公里的总干渠施工。可开工不久,就遇到了战线太长、物资匮乏、无法统一指挥、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。一个月过去了,山上只留下了一些鸡窝坑。在关键时刻,林县县委及时在盘阳村召开会议,客观分析面临的问题,广泛听取意见,对施工作出了调整:一是树立长远作战的思想,原本所设定的大干80天是不现实的。二是集中力量打攻坚战,由全线铺开改为分段施工。也是在这次会议上,决定把“引漳入林”工程正式命名为“红旗渠”,这也就是“红旗渠”的来历。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,对红旗渠建设的最终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。因此,盘阳会议也被称为红旗渠建设中的“遵义会议”。大干快上的思维,虽然反映了群众盼水的焦急心情,但并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,也带有明显的.时代烙印。但以杨贵同志为代表的工程领导者们能够广泛听取意见,勇于发现问题,及时修正错误,上下齐心,最终将工程保质保量完成。

三、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

红旗渠修建时期,正是我国物质极为匮乏、经济极其困难的一个时期。林县人民不等不靠,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,以“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的豪迈气概,凭着最简单的工具,修成了千里长渠。

坚持自力更生,但不是闭关自守,而是不等不靠。林县缺水,但林县人不是坐以待毙,而是想方设法从县境外引水。红旗渠修建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,资金和物资又极度匮乏。但林县人宁可苦干、不愿苦熬,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、勤俭建渠的发展道路。没有石灰自己烧,没有水泥自己制,没有炸药自己造,不会技术干中学;为了节省资金,民工口粮群众自筹,修渠工具群众自带,施工器材群众自己造;杠子折了当?把,?把断了当锤把,锤把短了烧火做饭。红旗渠工程总投资6865.64万元,上级拨付资金占14.94%,林县人民群众自筹了85.06%。共削平1250座山头,凿通211个隧洞,架设152座渡槽,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。如果将这些土石修成一条宽2米、高3米的长墙,可以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。

坚持艰苦奋斗,但不是被动地在贫困中挣扎,而是积极进取。修渠过程中,林县人不但苦干硬拼,也巧干智取,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建设难题。比如,在总干渠最艰巨的谷堆寺段施工中,开始民工们腰系绳索,吊在半空中打钎放炮,崩出工作面,进度很慢而且危险。后来采取土办法,架起空运线,加快了进度,还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。修建桃园渡槽时,发明了“简易拱架法”,建成了一个“槽下走洪水、槽中过渠水、槽上能行车”的科学渡槽,被写入了水利教科书。县长李贵负责后勤保障,他召集相关人员组成100多人的采购队,一手拿着林县县委的介绍信,一手拿着他写给以前战友的求助信,奔赴全国各地采购回修渠所需的钢材、水泥、煤炭、炸药、工具等,保障了施工的正常进行。

四、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员干部率先垂范、无私奉献的价值导向

修渠过程中,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了表率作用和带头作用,凝聚了人心,形成了亲如鱼水的党群干群关系。群众与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,保障了修渠工程的顺利开展和最后胜利。

工作高标准、生活低标准的无私奉献精神。“工作高标准、生活低标准”,这是修渠工程指挥部给干部制定的规则。所谓“工作高标准”是指干部参加劳动时实行“五同六定”,“五同”即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、同学习、同商量。“六定”即给干部定任务、定时间、定质量、定劳力、定工具、定工段。所有干部参加第一线的劳动,任务只能超额,不能拖欠。除了坚持“五同六定”之外,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:“领导干部先实验,再给群众定指标。”如果县委书记一天能修5米,普通干部的指标就定为4米5,群众的标准比干部再少1米。干部的工作量比群众大,但口粮标准比群众低,群众一天定8两,干部就只能定6两。有一次,杨贵同志饿晕在工地上,炊事员做了碗小米稠饭偷偷端给他,他非常生气,说:“群众吃啥我吃啥!”最后,他将这碗饭倒进大锅里,搅了又搅,让大家一起分着吃。

干部能够搬石头、群众就能搬山头的示范表率作用。勘测水源时,县委书记处书记周绍先带着一个技术队沿漳河西行,遇到山高路险,他总是不顾阻拦走在最前面。他说,谁让我是领导呢,领导领导,就是要领好路,当好向导。副县长、工程总指挥马有金,红旗渠修了十年,他在工地上整整干了九年,患了严重的风湿病,腿都直不起来还跪在地上打钎,直到最后被抬下工地。凌空除险,是修渠中最危险的一个工种,共产党员、除险队长任羊成,为了大家的安全,每天带领除险队员用绳索捆住腰,飞崖下堑,凌空作业,排除险石。任羊成不但失去了四五颗门牙,折了两次腿,还受了四次重伤差点丢了性命。多年之后,我有幸在红旗渠干部学院见到这位老英雄,他正在给学员们讲述当年修渠的故事。有学员问他,任老,要是再让您去修渠,您会选择什么工种?老人家说:“还去除险。”学员又追问,可是那太危险了,您怎么还要去?不善言辞的任老憋了半天,只说了一句话:“入党的时候,我可是举过拳头的!”党员干部给群众树立了好的榜样和标杆,林县的群众就说,“干部能够搬石头,群众就能搬山头;党员干部能流一滴汗,群众的汗水就能流成河”。这句话,被用石灰水写在了太行山的岩石上,至今清晰可见,给人启发,催人奋进。

一渠绕群山,精神动天下。50多年过去了,太行山依旧巍峨,红旗渠水依然奔流不息。从当年十万大军“战太行”修成千里长渠,到改革开放之初十万大军“出太行”发展建筑业闯出致富路,从上世纪90年代“富太行”敢想敢试发展工商业,再到新时期开启的“美太行”创业新征程,林州人奋斗的脚步从来都没有停下过,林州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渐次展开,发源于林州的红旗渠精神,也必将随着时代的步伐,融汇着时代的元素,与时俱进,走向未来。

;

红旗渠精神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红旗渠精神包括、红旗渠精神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。

与本文知识相关的文章:

奔驰gle450多少钱 奔驰gle450时尚特别版落地价

兰博基尼全系车型,兰博基尼各系列区别

雷克萨斯rx200t多少钱一辆 RX200t这车报价多少

奔驰slk200为什么停售 奔驰slk200时尚和豪华区别

ix35全款最低落地价(北京现代ix35全款落地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