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汽车百科网

万里长城简介 万里长城 资料简介

频道:汽车知识 日期: 浏览:1228

大家好,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万里长城简介这个问题,万里长城 资料简介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万里长城简介 万里长城 资料简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本文目录

  1. 万里长城的资料(简单些)
  2. 中国万里长城详细简介
  3. 万里长城的简介
  4. 万里长城 资料简介
  5. 万里长城的历史简介和资料
  6. 万里长城介绍

万里长城的资料(简单些)

长城最早始于春秋时期,当时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侵略而修建的。春秋各国都修建自己的长城,只不过距离都很多短。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动用了百万人,修筑了中国历史上宏伟壮观的长城。长城总共跨越15个省份,由城墙和烽火台等防御措施构成。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,包含了无数中国人民的汗水。

在我去过的长城中,我觉得宏伟无比的是嘉峪关。它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,他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——关城。在遇到敌人侵入的时候,士兵们可以躲在城墙后面向敌人时射击,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给敌人一个有力地打击。城外还有护城河保护城内的安全,即使敌军侵入了城内,城中还有许多陷阱让敌人措手不及。最著名的陷阱是用四个城门围成一个四方形的假城。先故意让敌军冲开其中的一面门,外面的守城士兵赶紧把门关上,把敌军困在这个四方形的假城中。士兵在城墙上向敌兵射击,把敌军杀的片甲不留。参观到这儿,使我不得不为中国的劳动人民的聪明绝顶感到佩服。这样宏伟的工程,在当时的世界是一个奇迹。

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,这个源于他们的坚毅不放弃。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那种精神。坚毅不放弃,任何问题放方得迎刃而解,让我们不被任何困难难倒。

编辑于

中国万里长城详细简介

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,是万里长城的精华,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明长城之一。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,海拔高达1015米,地势险要,城关坚固,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。八达岭原为隘口,后建关城。明隆庆三年(1569年)至万历十年(1582年)在各口修建障塞,并在各口两侧的山上建起边城、梢墙、挡马墙等,后来逐渐增建为长城,并修筑敌楼、墩台。

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。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,从八达岭取道大同,再驾返咸阳。肖太后巡幸、元太祖入关、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、明代帝王北伐、李自成攻陷北京、清代天子亲征等等,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,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、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——京张铁路、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,为今天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回忆。

城墙:八达岭长城城墙高6-9米,平面呈梯形。大部墙顶宽阔平坦,可以“五马并骑、十人并行”。青龙桥一带,山陡坡险,墙顶较窄,最窄处仅2米多。城墙中线偏于外侧,外侧墙高,内侧墙低。墙两侧用花岗岩石条包砌,最长石条达3.1米,重1.5-1.7吨。无论陡峭山坡或平缓地段,石条均逐层水平垒砌,纵横交错,横架竖垒,咬合成一体,合缝处灌以灰浆。墙体内填泥土、石块,用夯砸实。墙上体为3-4层城砖,用石灰膏粘接灌缝。城面上用墙砖铺砌,使墙顶平整。在坡度较大的陡峭地段,筑成梯道,便于上下。墙顶两边有砖砌矮墙,外侧叫雉堞或垛墙,内侧叫宇墙或女儿墙。垛墙为迎敌面,墙高1.7-2米,便于掩护人体,一般在人体胸部高度开始筑垛口,垛口之间距离约1米。垛口的砖是特制的,一边为斜边,码在口上,呈扇面状,外宽内窄,观察面大。

敌楼: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,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,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,也有上、下两层的敌台,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,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。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。一般敌楼为两层,高10米、长宽均10米。全部为砖石结构,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,有梯道上下。两层均有射击口、了望口和吐水嘴,楼上有垛口,台突出墙外,收墙于台内。

墩台又称烽火台。八达岭长城外的东、西山上,各有一座墩台。墩台高均五丈,周围建小城,高一丈五尺,上设悬楼垒木,下设壕堑吊桥,外设塌窖陷阱;门道上置水柜,冬日盛冰、夏日盛水;不修台阶,以绳梯上下;每台有火铳、火炮2门,有守卒10人,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,与城堡组成一个纵深防御网。明成化二年(1466年)规定举烽办法,即敌人来百人以上一烽一炮;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;千人以上三烽三炮;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;万人以上五烽五炮。

城台又称墙台。指稍高出长城墙顶,四周砌有堞墙、垛口、射洞等平台型建筑。此是古代士兵们的巡逻放哨之处,以及发生战争时进行据守防御的地方。例如八达岭关城门顶的平台,即为城台。

战台:修筑于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或地势险要之处,为碉堡式建筑,有一、二、三层之分,规模大小不一。内可储兵器、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,作用大于敌楼。同时还储备一个月的口粮和用水等。这种战台设施,既可出击,又可据守,并可与长城上的城台、敌台等军事设施密切配合,以组成密集的火力网,大大地增强作战威力,有效地阻击敌骑进攻,在军事防御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战术作用。

万里长城的简介

长城(The Great Wall),又称万里长城,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,是一道高大、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,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。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,而是以城墙为主体,同大量的城、障、亭、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。

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,发生在首都镐京(今陕西西安)的著名典故"烽火戏诸侯"就源于此。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,互相防守,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,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。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,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,始有万里长城之称。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,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。

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内蒙古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山东、河南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这15个省区市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,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。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,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.8千米,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,总长超过2.1万千米。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、壕堑/界壕、单体建筑、关堡、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,总计4.3万余处(座/段)。

1961年3月4日,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7年12月,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2020年11月26日,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。

长城的历史:

长城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、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,自西周时期开始,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,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,总计长度达2万多千米。自秦始皇以后,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,几乎都要修筑长城。汉、晋、北魏、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北周、隋、唐、宋、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等十多个朝代,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。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,除汉族之外,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,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要多。清康熙时期,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,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,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。据历史文献记载,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,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,有10万里以上,其中秦、汉、金、明几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。

1、先秦。

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,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,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“列城”以作防御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列国为了争霸,互相防守,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,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“楚方城”,其后齐、韩、魏、赵、燕、秦、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“诸侯互防长城”,用以自卫。其中,秦、赵、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,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,又在北部修筑了“拒胡长城”,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。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、南、西、北方向各不相同,长度较短、从几百千米到1000—2000千米不等。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,史家称之为“先秦长城”。先秦长城根据防御对象,大致可分为北长城和南长城。

2、秦代。

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秦吞并六国,统一天下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。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,秦始皇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,其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。秦始皇三十二年(前215年),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,取河南地,其后筑起“西起临洮(今甘肃山尼县),东止辽东(今辽宁省),蜿蜒一万余里”的长城。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,始有万里长城之称。

3、汉代。

汉初,匈奴乘华夏战乱,越过秦大将蒙恬所筑长城,和汉帝国以战国秦、赵、燕长城为界对峙。由于长城年久失修,北方守军稀少,因此,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。但是,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,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。程不识是驻守长城的名将,治军严厉,只要他戍边匈奴就不敢来犯。其后卫青、霍去病、公孙贺、公孙敖等出击匈奴,均以秦、赵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。

4、隋代。

为了对付来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袭扰和掠夺,隋文帝杨坚自建国伊始,就把修筑长城、巩固边防,视为重要国防政策。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,除了继续防御北方突厥的袭扰之外,还要着力对付来自西北方面吐谷浑的侵袭,为此曾先后两次修筑长城,动用劳力之多隋代前所未有。自开皇元年至大业四年的28年中,隋朝两代统治者先后7次调发近200万劳力,于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、增建城垒,在前代北魏和周、齐修筑长城的基础上,使东迄紫河,中经朔方、灵武之境,西至榆谷以东的长城、筑垒,基本连成一线。

5、唐代。

长久以来,“唐代无长城”在学术界已成定论,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,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“拒胡长城”不同,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。唐朝建立的最初几年,同时并存的还有14个割据政权,其中有一支劲旅是依附突厥,并自封为皇帝的刘武周。唐高祖武德二年(619年),刘武周攻占李渊发祥之地晋阳(今太原),攻陷河东大部分地方,威逼关中。唐王朝迅速采取强硬手段,一方面派秦王李世民抵御刘武周,另一方面迅即构筑防御设施,从平城至鲁口的长城由此出笼。

6、两宋。

宋长城西起山西省岢岚县青城山,东至荷叶坪山。岢岚境内现存的38千米宋长城墙体全部由片石砌成,保存完好处高约4.2米,顶宽约1.6米,有些段落保留着30厘米左右的女墙,有的地段还有炮台遗迹。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,有的地段发现有炮台遗迹。中国长城专家成大林在岢岚考察长城后认定:岢岚境内的长城为北齐、隋、宋三个王朝修筑。这是中国首次发现宋代长城,填补了中国长城史研究的空白。

7、明代。

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,亦称边墙,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。明朝在“外边”长城之外,修筑了“内边”长城和“内三关”长城。“内边”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,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,东行经雁门关、平型诸关入河北,然后向东北,经涞源、房山、昌平诸县,直达居庸关,然后又由北向东,至怀柔的四海关、与“外边”长城相接,以紫荆关为中心,大致成南北走向。“内三关”长城在很多地方和“内边”长城并行,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。除此以外,还修筑了大量的“重城”,雁门关一带的“重城”就有24道之多。

8、清代。

虽然清代有过康熙的“不修边墙”令,但只是形式大于意义,实际上清代长城的规模相当大,且地域跨度之大空前,其修筑范围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,黄河以北尤为密集。清长城与明长城及历代长城不同,是用于对内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的工具,对内而不对外。清长城相对粗糙且保存不多,作用单一,故而很少提及,更无法同明长城比肩。

长城著名景点介绍:

1、八达岭长城。

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,是明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,居庸关的前哨,海拔高度1015米,地势险要,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,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。登上这里的长城,居高临下,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。迄今为止,已有包括奥巴马、尼克松、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,八达岭景区以其宏伟的景观、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。史称天下九塞之一,是万里长城的精华,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。八达岭长城博物馆以万里长城为主题,全面反映长城的历史、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中国长城博物馆位于八达岭关城外,1994年建成开放。

2、慕田峪长城。

慕田峪长城位于怀柔区境内,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。西接居庸关长城,东连古北口,开放的2250米长城段其特点是长城两边均有垛口,特别是正关台三座敌楼并矗,著名的长城景观箭扣、牛角边、鹰飞倒仰等位于慕田峪长城西端,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。慕田峪长城山峦叠嶂,植被覆盖率达90%以上。慕田峪长城设有国内一流的登城缆车、开发了中华梦石城、施必得滑道等项目,形成了长城文化、石文化和体育健身娱乐有机结合。英国前首相梅杰,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多位外国首脑到慕田峪游览。1992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。2002年被评为4A级景区。

3、司马台长城。

独具“险、密、奇、巧、全”五大特点的司马台长城,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,距北京120公里。它东起望京楼,西至后川口,全长5.4公里,敌楼35座,整段长城构思精巧,设计奇特,结构新颖,造型各异,堪称万里长城的精华。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誉道: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,而司马台长城又堪称中国长城之最。司马台长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,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。

4、古北口长城。

古北口长城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。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,包括卧虎山、蟠龙山、金山岭和司马台4个城段。古北口是山海关、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,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,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,尤其是在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这五朝,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,因此长城的作用突显得尤为重要。

5、箭扣长城。

箭扣长城位于京郊怀柔县西北八道河乡境内,距怀柔县城约30公里,山势非常富于变化,险峰断崖之上的长城也显得更加雄奇险要。箭扣长城因整段长城蜿蜒呈W状,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。箭扣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,是近年来各种长城画册中上镜率最高的一段,向来是长城摄影的热点。

6、金山岭长城。

金山岭长城位于距北京市区140公里密云县与河北滦平县交界的燕山山脉中。西起龙峪口,东止望京楼,全线10.5公里。沿线有建筑各异的敌搂67座,烽火台2座,大小关隘5处,这里长城上敌楼密集,一般50-100米一座,墙体以巨石为基,高5-8米,并设有拦马墙、垛墙和障墙,形式多样,各具特色。被誉为“万里长城,金山独秀”。

7、山海关长城。

山海关长城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。现属山海关境内的长城全长26公里,主要包括:老龙头长城、南翼长城关城长城、北翼长城、角山长城、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。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,有“中华之魂”的盛誉。

山海关城由关城、东罗城、西罗城、南翼城、北翼城、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,四周有长4769米、高11.6米、厚10余米的城墙,墙体高大坚实,气势宏伟。在东、西、南、北建有四个城门,城东南隅、东北隅建有角楼,城中间建有雄伟的钟鼓楼。整个卫城建筑规模宏伟,防御工程坚固。山海关是明代创建“卫所兵制”的产物,明代的“屯田制”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
8、嘉峪关长城。

嘉峪关长城是明长城西端起点,建于明洪武五年(1372年),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,河西第一隘口,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。城关由内城、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。现在看到的城关以内城为主,黄土夯筑而成,外包城砖,坚固雄伟。城关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,可以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凉。现代肖草《长城》诗:“风吹沙漠千山远,雪舞祁连六月寒;登上墙台论楚汉,长城嘉峪见雄关”给予真实诠释。

9、大境门长城。

大境门长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市区,长城中唯一一座以门命名的关口。长城四大关口之一。大境门长城修筑于明成化年间,坐落在高耸入云的东、西太平山间,据长城之要隘,扼边关之锁钥。大境门门墙高12米,底长13米,宽9米。西侧有明万历年间开凿的西境门(小境门)。景区有西太平山长城公园,来远堡,小境门,关帝庙,二郎庙,山神庙,等众多明清历史遗迹。为“万里长城长城第一门”。

长城的传说和故事:

1、孟姜女哭长城。

古时候,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,仅一墙之隔。一年春天,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,经过浇水、施肥精心培育,葫芦秧长得肥壮、高大,从墙头爬过去,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,有几十斤重。等葫芦熟后,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,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、非常可爱的女娃娃,姜老汉喜出望外,奔走相告,村里人听说后,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,可是孟、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,吵得不可开交。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:“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,胖女孩该归我。”姜老汉却固执地说:“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,这女娃该是我的。”吵了三天三夜,难解难分,毫无结果,后经村里人调解为:女娃娃属于两家共有的,轮流居住,共同扶养,并取了个“孟姜女”的名字。

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,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,孟姜女已经长大成人。一日,孟姜女在摘葫芦时发现葫芦架后面藏了个人。孟姜女刚想叫人就被那个人捂住了嘴。后来,那个人告诉孟姜女,自己叫范喜良,是为了躲避官兵抓人修长城才躲在葫芦架后。之后,范喜良便住进了孟姜女家里。所谓日久生情,范喜良经过孟姜两家长辈的同意与孟姜女成婚。天有不测风云,成亲当天,新郎被几个衙役抓走了。范喜良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。转眼一年过去了,范喜良杳无音信,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,觉睡不着,不知如何是好,跟两家老人商量后,决定去找丈夫,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。

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。一路上,风吹雨淋、日晒风寒、饥寒交迫、步履艰难,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,她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,一打听才知道,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,丈夫范喜良早就累死了,并被埋在长城下,尸骨都找不到了。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,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痛哭起来,泪如泉,声如雷,哭得惊天动地,天昏地暗,眼看着长城一点点的倒塌,哭到哪里便塌到哪里,足有八百里长。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监,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。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。一见之后,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,非要封她为“正宫娘娘”。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,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,灵机一动,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,才能当“正宫娘娘”。一要找到丈夫范喜良的尸体;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;三要秦始皇为范喜良披麻戴孝、打幡送葬。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,思索片刻,为了得到美貌绝伦的孟姜女,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,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喜良坟墓后,宿愿已偿,面对滚滚的渤海,纵身一跃,投海自尽了。

2、冰道运石。

当初,修建嘉峪关长城时,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、宽0.5米、厚0.3米的石条,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,人却抬不起,车拉不动,且山高路远,无法运输。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,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,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,若要耽误工期,没有工钱是小,这脑袋可就难保了。大家正在长吁短叹,这时,忽然山顶一声闷雷,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,众工匠赶紧接住,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,大家看后恍然大悟,按其行事。等到冬季到来后,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,在路面上泼水,让其结成一条冰道,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,结果非常顺利地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,不但没有延误工期,反而节省了不少时间。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,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,供奉神位,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。

3、山羊驮砖。

嘉峪关城,城墙高9米,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,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,当时,施工条件很差,没有吊运设备,全靠人工搬运。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,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。砖烧好后,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,再用人工往上背。由于城高,唯一能上下的道路坡度大,上下很困难,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,个个累得要死,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,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。一天,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,看到这个情景,灵机一动,解下腰带,两头各捆上一块砖,搭在山羊身上,然后,用手拍一下羊背,身子轻巧的山羊,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。人们看了又惊又喜,纷纷仿效,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。

4、击石燕鸣。

相传,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。一日清早,两燕飞出关,日暮时,雌燕先飞回来,等到雄燕飞回,关门已闭,不能入关,遂悲鸣触墙而死,为此雌燕悲痛欲绝,不时发出“啾啾”燕鸣声,一直悲鸣到死。死后其灵不散,每到有人以石击墙,就发出“啾啾”燕鸣声,向人倾诉。古时,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,将军出关征战时,夫人就击墙祈祝,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,带着眷属子女,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,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。

5、万年灰与燕京城。

人们都说,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。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。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,有个燕王,他的国土小、兵马少、力量弱,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。为了保住国土,燕王就征用了民夫,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,以防外敌入侵。

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,他筑的城墙,石、砖都是用泥抹的。为了抢时间,早日修好城墙,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。天冷,和泥得用热水,因此,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,用三块石头支起来,添柴烧开水。天长日久,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,满锅的水全漏光了;把锅下的火浇灭了。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,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,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,炸出许多白面面,民夫们瞅着、想着,好生奇怪。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,觉得比泥还滋润,还有粘性,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。第二天,民夫们发现,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,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。燕国人得到了启发,从此,就烧石灰,来抹城墙缝。

后来,秦始皇统一了中国,为了使中华民族不被匈奴所征服,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。动工时,他下了一道旨令,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。因此,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石灰,全是燕国人烧的。长城修到哪儿,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,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,被后人称为万年灰,意思是万年不变质。长城修完后,别的民夫各回各地。因燕国人烧灰有功,秦始皇又拔下金银,建了个城镇,专为燕国人居住,这城镇就是北京。因此,那时北京叫燕京,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。

万里长城 资料简介

长城(Great Wall),又称万里长城,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,是一道高大、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,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。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,而是以城墙为主体,同大量的城、障、亭、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。

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。自秦朝开始,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。据记载,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,占全国人口的1/20,当时没有任何机械,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,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、峭壁深壑。可以想象,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,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。

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内蒙古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山东、河南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等15个省区市。

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,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。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,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.8千米,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,总长超过2.1万千米。

扩展资料:

长城长度

由于年代久远,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,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,所以人们一般说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,所称长城的长度,也就的是明长城的长度。

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,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,西至甘肃嘉峪关,从东向西行经辽宁、河北、天津、北京、山西、内蒙古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十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的156个县域,总长度为8851.8千米。经过壕堑359.7千米,自然天险2232.5千米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长城

万里长城的历史简介和资料

长城是中国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之一,历史上修建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。以下是长城的简要历史介绍:

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,各个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,在边境地区修筑了一些城墙、堡垒等防御设施,这就是长城的雏形。

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他下令将分散的城墙连成一片,形成了最早的“万里长城”。秦长城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控制边境贸易。

汉朝时期,为了应对匈奴的威胁,又加强了长城的修筑和巩固,并在西域地区建立了许多军事哨所和屯田点,称为“屯田长城”。

隋唐时期,长城的修建逐渐减少,主要是因为中原地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。但是在边疆地区,如边关、河套等地,长城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。

明清时期,长城再次得到大力修缮和扩建。明朝时期,为了防范北方的辽、金、蒙古等族,修建了许多城堡、烽火台和关隘,并对原有的长城进行了加固和拓宽。清朝时期,为了防御满洲八旗的进攻,又修建了更多的城堡和屯所。

现代以来,长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,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。经过多次修缮和保护,现今仍有较多的长城遗存至今。

万里长城介绍

长城(Great Wall),又称万里长城,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,是一道高大、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,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。

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,而是以城墙为主体,同大量的城、障、亭、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。

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,发生在首都镐京(今陕西西安)的著名的典故“烽火戏诸侯”就源于此。

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,互相防守,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***,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。

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,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,始有万里长城之称。

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,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。

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内蒙古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山东、河南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等15个省区市。

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,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。

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,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.8千米,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,总长超过2.1万千米。

1961年3月4日,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1987年12月,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

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、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,自西周时期开始,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,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,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。

自秦始皇以后,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,几乎都要修筑长城。

计有汉、晋、北魏、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北周、隋、唐、宋、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等十多个朝代,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。

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,除汉族之外,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,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。

清康熙时期,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,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,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。

据历史文献记载,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,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,有10万里以上,其中秦、汉、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。

中国新疆、甘肃、宁夏、陕西、内蒙古、山西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河南、山东、湖北、湖南等省、市、自治区都有古长城、烽火台的遗迹。

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,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,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,这些不同的名称,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,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。

两千多年来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,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,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,这些不同的名称,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,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。

长城:这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。

长城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,或形式和墙体相近、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。

长城之称始于长城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。

《史记·楚世家》载:“齐宣王乘山岭之上,筑长城,东至海,西至济州,千余里,以备楚。”

方城:称长城建筑为方城,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。

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“叶,楚叶公邑,有长城,号方城。”堑、长堑、城堑、墙堑: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,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。

《史记·秦本纪》在记载秦简公六年(前409年)沿洛水修筑长城时,就只用了“堑洛”两字,《北史·契丹传》载:“契丹犯塞,文帝北讨至平州(今河北卢龙县)遂西趣长堑。”

塞、塞垣、塞围: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,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: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。

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,有的就在长城之上,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。

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。

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载:“汉遂取河南地,筑朔方,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,因河为固。”《后汉书·乌桓传》载:“秦筑长城,汉起塞垣。”

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,在两千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
首先是在布局上,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“因地形,用险制塞”的重要经验,接着司马迁又写入《史记》之中,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,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。

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,或是河流转折之处,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,这样既能控制险要,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,以达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效果。

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。

至于修筑城墙,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,如像居庸关、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,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,内侧则甚是平缓,有“易守难攻”的效果。

在辽宁境内,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、劈山墙,就是利用悬崖陡壁,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。

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。

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“就地取材、因材施用”的原则,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。

有夯土、块石片石、砖石混合等结构;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、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,在今甘肃玉门关、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。

扩展资料:

30年前,我国参加并成为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》缔约国,随后万里长城便成为我国首批、头名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。

30年来,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已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,长城图像也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份证背面。

但作为我国的一张闪亮名片,不少人对长城了解其实并不深,一些常识中也存在认知误区。

关于本次万里长城简介和万里长城 资料简介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,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,我们非常高兴。

与本文知识相关的文章:

14款福克斯二手什么价(14年新款福克斯二手车能买多少钱)

爱唯欧致命的缺点?爱唯欧的致命缺点有哪些

二手微型车一万元左右的(一万以内9成新二手车)

为什么开捷豹的女人不能要 开捷豹的女人有品位吗

911为什么最经典(关于911的经典电影)

关键词:长城修筑